当前位置: 智库首页 >> 通知公告 >> 项目动态 >> 正文

项目动态

【8月项目动态】内蒙古自治区能源项目新动态

【总投资23.65亿元新能源项目在乌拉特后旗开工】8月11日,位于乌拉特后旗工业园区内的西安隆基清洁能源有限公司绿色甲醇项目正式开工。乌拉特后旗风光资源丰富,绿电成本低,可以实现经济规模化发电。本地葵花、玉米等农业生物质充足,可以低成本获取二氧化碳原料,为后续的合成绿色甲醇产业链布局提供基础。绿色甲醇项目总投资23.65亿元。项目将风光绿氢制备与生物质气化技术耦合,通过电解水制氢实现100%绿氢供给,同时利用农业废弃物气化二氧化碳,经催化合成绿色甲醇。该项目每年可处理绿色生物质资源60万吨以上,年产40万吨绿色甲醇,可实现年产值20亿元。项目满产后,每年可降低碳排放120万吨,减少秸秆焚烧污染的同时产出40万吨零碳甲醇,还将带动风光装机扩容1.05吉瓦,激活氢能装备制造、绿色化工产业链,直接、间接新增1000个就业岗位。乌拉特后旗将以深化助企行动为抓手,专班跟进、全程服务,确保要素保障零时差、问题解决零障碍。积极引导资源对接,推动项目在绿电消纳、产业升级、税收增长、就业带动、农牧民增收等方面释放最大综合效益,让绿色发展的成果惠及全旗。


【内蒙古能源集团扎兰屯100万千瓦风储项目稳步推进】八月初,位于扎兰屯市达斡尔民族乡中心村的内蒙古能源集团扎兰屯100万千瓦风储项目北区70万千瓦风储工程一标段首台风机吊装顺利完成,项目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截至目前,已完成基础挖掘29台、垫层浇筑23台、基础浇筑20台。已开工混塔吊装7台,吊装完成风机1台,剩余7台将按照进度有序开工,确保项目高效快速推进。该项目是内蒙古自治区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推动“双碳”目标的重要支撑。项目建成后,风电场预计平均每年发电量16.18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煤46.9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112.0万吨,对优化区域能源结构、推动绿色发展具有显著效果。


【扎鲁特旗:沙海种“风光” 实现绿电与生态共赢】八月,走进扎鲁特旗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项目正加速推进,扎鲁特旗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首批55万千瓦风电PC总承包项目浇筑首罐混凝土,标志着蒙东地区首个构网型设备工程正式从蓝图迈向实体建设阶段。该项目由内蒙古电投新能源生态建设有限公司负责建设,计划安装200MW风电和350MW光伏,并配套建设82.5MW/165MWh储能设施。项目采用“风光互补+生态治理+板下经济”的立体模式,在生态修复的同时,实现新能源产业与生态建设融合发展,开创“增绿、增能、增收”的多赢局面。项目建成后,综合治理沙地面积将达到8.2万亩,实现年总发电量约12亿千瓦时,相当于每年节约标煤36万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碳约98万吨、氮氧化物约160吨、二氧化硫约99吨、烟尘约20吨,生态效益与减排成效十分显著。


【呼和浩特:绿电奔涌赋能高质量发展】位于和林格尔县的大唐蒙西托克托200万千瓦新能源外送项目,充分利用本地多风、干燥、日照足的特点,就近开发风光资源,推动火电与新能源协同发展。该项目是国家首批“沙戈荒”大型风光基地之一,更是国内首个利用既有火电通道打捆外送绿电的新能源多能互补项目。总装机200万千瓦,其中风电170万千瓦、光伏30万千瓦,年发电量超41亿千瓦时,节约标煤超过143万吨,年减排二氧化碳超过350万吨。自去年底首台机组并网以来,累计外送绿电已突破11亿千瓦时。


【乌海市推动公共机构绿色低碳转型不断深入】八月,乌海市一批优质的公共机构绿色低碳转型项目陆续落地运营,市委党校二期的零碳能源项目是乌海市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也是全国首个零碳党校项目。该项目总投资1343万元,充分利用乌海市丰富的太阳能、太空能等自然资源,通过收集冷、热能源进行跨季节储存,为党校二期11193平方米的宿舍楼、餐厅、拓展训练馆提供冷、热水及部分电力,实现了零污染、零排放、零运行费用的零碳供能。该项目于2023年12月启用,已稳定运行两个供暖季和两个供冷季。在确保冬季室温不低于22摄氏度、夏季不高于26摄氏度,以及全年24小时生活热水供应的前提下,系统全年能耗低于22万度电,匹配系统自身200千瓦光伏设备30万度的年发电量,能源自给率达100%。项目每年可节约标煤约497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230吨,有力验证了零碳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可行性,为全市建筑绿色转型提供了可借鉴的技术路径。


【阿拉善右旗100万千瓦风储基地保障性项目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八月初,内蒙古能源集团阿拉善右旗100万千瓦风储基地保障性项目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该项目位于阿拉善右旗阿拉腾敖包镇,总投资25亿元,总装机规模100万千瓦,单机容量达1万千瓦,采用国内陆上单体容量最大的混凝土塔筒风力发电机组。项目并网后,预计年发电量可达29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煤89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76.8万余吨,将有效推进“双碳”目标实现,为我盟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及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构建注入强劲动力。下一步,阿拉善右旗发展改革委将全力做好后续保障服务,为项目长效运营和区域新能源产业升级提供坚实支撑,同时将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确保项目安全稳定运行,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作出积极贡献。


【乌拉特中旗56万千瓦风电项目建设按下“快进键”】八月下旬,防风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乌拉特中旗56万千瓦风电项目建设以冲刺姿态向并网发电目标全力迈进,截至目前,完成风机吊装16台,升压站正在放线电装,已完成整体工程量的90%,预计10月份完成全部工程。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乌拉特中旗56万千瓦风电项目总投资22.53亿元,项目建设装机容量560兆瓦,拟安装62台风电机组。该项目通过“新能源+生态修复”的创新模式,同步配套乌拉特中旗境内11.2万亩生态治理任务。项目建成后,预计年发电量可达12.87亿千瓦时,将进一步提升区域清洁能源供应,助力当地能源结构转型。项目投运后,每年可减少38.7万吨的标准煤,年减排二氧化硫106.81吨,有效带动当地经济增长的同时,推动能源结构调整,提升清洁能源占比,助力国家‘双碳’目标实现具有关键作用。


占制高点 全力打造国家氢能区域试点城市赤峰市千亿级氢能产业生态加速形成】位于赤峰市元宝山产业园区的慕帆能源科技(赤峰)有限公司建设的全球首台(套)氢氨燃气轮机——8MW氢氨燃气轮机,一期项目将生产12台8MW氢氨燃气轮机,每台年发电量可达6400万度,预计8月份投产。赤峰市作为内蒙古清洁能源富集区及距离出海口最近的城市,发展绿氢产业优势显著。赤峰市距锦州港仅250公里,绿色产品能够便捷通达国内外市场;全市年风电、光伏等效利用小时数最高分别可达4000小时、2000小时,新能源可开发空间超5300万千瓦,绿电蕴藏年产能超过1120亿千瓦时。随着千亿级氢能产业生态加速形成,赤峰这座草原城市不仅书写着绿色转型的“赤峰方案”,更在全球能源革命中注入强劲的“中国动能”。


【珠恩嘎达布其百万吨储煤基地项目全面投入运营】珠恩嘎达布其百万吨储煤基地二期项目与八月顺利完成呼和浩特海关监管货物仓储企业注册登记,正式通过海关验收,该口岸最大的海关储煤监管库自此全面投入运营,其煤炭能源仓储及贸易业务能力迎来重大突破。珠恩嘎达布其百万吨储煤基地由东乌珠穆沁旗吉电国储能源有限公司负责建设运营,地点位于东乌珠穆沁旗嘎达布其物流园区,总面积达36万平方米。项目整体规划建设4座25万吨全封闭海关储煤监管库及可容纳600个集装箱的监管堆场,投运后将形成静态储煤能力100万吨、动态储煤能力300万吨的储煤规模。依托珠恩嘎达布其口岸区位优势,借助口岸“四进两出”及国内良好的贸易物流通道,大力发挥进口煤炭货物的仓储、贸易功能,助力建立地区煤炭能源仓储枢纽,为当地及东北地区能源保供工作提供坚实支撑,同时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科技“突围”工程氢能专项项目在乌海启动】八月初,自治区科技“突围”工程氢能专项“绿氢的固态法储运及应用技术攻关与示范”项目在乌海市正式启动。该项目由内蒙古毅镤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牵头,联合上海交通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等6家单位协同攻关,围绕运氢技术效率低、成本高、安全性差等问题,以“镁基固态储氢材料开发—材料低成本规模化生产—基于氢热耦合的吨级储运氢系统开发—储运氢装备在氢冶金中的示范应用”为研究思路,开发具有我国资源特色的、高体积密度的镁基固态储氢材料及其规模化生产技术。在优化氢热耦合理论模型基础上,设计并研制出大规模固态储运氢装备,实现低成本镁基固态储运氢技术在绿氢规模化储运及其应用场景进行示范,为自治区清洁能源产业提供低成本、高安全性储运技术支撑。项目实施后,有望构建具有我国自主特色的绿氢固态储运技术体系,破解当前储运成本高、效率低的难题,推动绿氢在更广泛场景的规模化应用。同时,项目形成的技术成果与示范经验,将为全国氢能产业发展提供“内蒙古方案”,加速清洁能源替代进程,助力能源结构绿色转型。


【破解长途干线货运领域绿色转型难题科技“突围”工程氢能专项启动】面向长途干线货运的车载换氢系统及重卡换氢换电综合补给站研究与示范项目日前在呼和浩特于八月末启动,标志着内蒙古在氢能与新能源重卡融合应用领域迈出关键一步,为破解长途干线货运领域的绿色转型难题提供全新技术路径与实践范本。项目由交能融合科技发展(内蒙古)有限公司牵头,联合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内蒙古大学、内蒙古高速科技产业有限公司、内蒙古重卡换电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8家单位协同攻关。聚焦长途干线货运场景下新能源重卡面临的氢电补给设施割裂、载重损失高、补能效率低等痛点,围绕超轻高安全车载换氢模块开发、一体化换电系统研制、超轻量化重卡底盘及氢电协同控制策略开发、综合补给站智慧运营平台及氢电协同经济模型建立等四大关键技术难题开展攻关,为长途干线货运零碳转型提供技术支撑。项目实施后,将建成多仓位综合补给示范站,形成车载模块、换能装备、整车集成及站端运营监测的标准化方案,还将为突破新能源重卡技术瓶颈、完善氢能基础设施、培育绿色货运新生态提供科技力量。


【全区最大压缩空气储能项目在苏尼特左旗开工建设】八月,在苏尼特左旗满都拉图镇萨如拉塔拉嘎查,100MW/400MWh压缩空气储能一号示范项目正在抢抓进度,这是全区首个纯人工地下硐室压缩空气储能项目,也是自治区目前在建的最大压缩空气储能项目。该项目总投资9.1亿元,将建设100MW/400MWh新型非补燃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和1座220kV升压站。项目创新采用人工地下硐室结合先进储能技术,通过“压缩空气+储热储冷”的创新组合,在地下6万立方米的“巨型气仓”中实现电能的高效存取,单次充电可满足4小时持续放电需求。项目预计2026年投运。项目具有储能容量大、系统使用寿命长、安全性高等优势,且新型压缩空气储能技术不依赖化石燃料,运行中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将为自治区能源绿色转型提供新动能。项目投运后,将有效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内蒙古首个特高压工程外送电量破千亿度】截至今年8月24日,内蒙古首个特高压工程(锡林郭勒盟至山东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外送电量突破1000亿度(千瓦时),达到1011亿度。该工程起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止于山东省济南市,途经河北、天津等地,输电线路全长2×730千米,沿线建有电力铁塔1927基,额定电压1000千伏,动态总投资178.2亿元。该工程于2014年11月开工建设,2016年7月正式投运,是纳入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四交四直”特高压工程中投运的首个工程,是世界上首次使用碳纤维复合导线技术的工程,也是国内首次使用1100千伏户内气体绝缘全封闭组合电器(GIS)、变压器和高压电抗器全方位隔震等技术的工程。工程建成投运后,通过提高输电效率、降低损耗和优化资源配置,每年节约燃煤消耗224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400万吨,有效改善了环境和空气质量,也为促进锡林郭勒盟能源集约化开发、推动内蒙古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提供了重要的能源通道保障。


【氢能产业新赛道上的包头“新”动力】八月,包头氢能储能产业园内,上海申能集团投资的氢能装备制造项目加速推进。项目包括4条核心生产线,目前,氢晨科技5000台套燃料电池电堆组装线已建成投产,产线全部建成投产后将形成一条氢能“制、储、运、加、用”全产业核心装备链。当下,“绿氢+传统工业”融合发展模式,正在我包头市煤化工、钢铁等行业加速推广。在金鄂博化工园区,华电氢能的绿氢通过管道输送至此,与天然气按20%比例混合后用于萤石粉烘干和反应炉加热。在包头氢能产业集群化发展版图上,制氢端与工业应用场景紧密衔接,形成“绿氢制取—消纳应用”的完整闭环,构建起产业链协同发展“新”生态。


【鄂尔多斯日报:鄂尔多斯市一热电联产项目并网】八月初,自治区级重点项目——伊金霍洛旗4×100兆瓦背压机组热电联产项目正式送电启动。在伊金霍洛旗阿勒腾席热镇,崭新的背压机组热电联产项目正式送电。项目投运后,装机容量达52.5万千伏安,可满足阿勒腾席热镇2800万平方米的集中供热需求,尤其能缓解蒙苏经济开发区1000万平方米的供热缺口,为今冬居民供暖和企业生产提供坚实保障。该项目2024年9月开工建设,总投资21亿元,采用先进的背压机组技术,通过提升煤炭能源利用率,实现热电高效联产,助力阿勒腾席热镇100%清洁供暖目标。项目的投运替代了落后产能,大幅降低了生产能耗,为地区绿色低碳发展注入新动力。 


来源:内蒙古日报、呼和浩特日报、鄂尔多斯日报、包头日报、锡林郭勒日报、巴彦淖尔日报、巴彦淖尔日报、乌海日报、呼伦贝尔日报


下一条:【7月项目动态】内蒙古自治区能源项目新动态

关闭